2018年12月20日 星期四

生命的真相------無常。學習佛法不可不認真體悟!


變化、變異這種情形,稱之為無常,所謂無常,就是不能永遠存在,會毀滅,會消失,都叫作無常。
無常有幾個特點:
1.遍一切處。
2.最無情。
3.無商量餘地。
4.平等。


無常的曙光
文/見術法師


無常是生命的真相

  佛陀時代,有一位婦女名叫喬達彌,她摯愛的兒子在出生幾天後就離開人世,痛失愛子的她十分悲傷,抱著兒子的屍體,到處找尋讓兒子復活的方法。其中,有人告訴喬達彌,有一位智者佛陀,或許有治療死亡的方法。於是她來到佛陀的住處,向佛陀訴說她心中的悲痛,佛陀告訴喬達彌:「只要妳能用從來沒有死過人的人家的火,點燃香,帶來見我,我便能幫助妳。」喬達彌心想:只是點個香,這很容易啊!就喜出望外地趕緊拿著香到城中,挨家挨戶的去尋找從來沒有死過人的人家的火。然而,每一家都告訴她:「我很願意幫助妳,為妳點燃香。但很抱歉!我家有死過人。」經過了一番地找尋,喬達彌終於了解「死亡是人生必經之路,無常是世間的真理」,而停止悲傷,出家修行,終而契入不生不滅的涅槃。

  其實,不用等到死亡,無常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。意外是無常、生病是無常,觀察生命中來來去去的人、事、物,就會發現,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無非不是無常,而當我們執著一件事物時,會習慣性的誤以為這事物是常。生病時以為病不會好而意志消沉,歡樂時以為是常,而於歡樂消失時感到空虛寂寞,因為不知無常,而使生命充滿痛苦。

善用無常 改變人生

  世間有人聽到無常,心中常常會閃過一絲的淒涼,好像一切事物終歸變壞,一切努力都是枉然,覺得死後一切都無,生命沒有價值,於是生活沒有重心,日子一天過一天,漫無目標。還有些人,當聽到無常,心想:既然凡事無常,歡樂稍縱即逝,何不趕快及時行樂?於是天天放縱自己於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五欲中,藉虛妄的歡樂,填補自己心中的空虛及不安,然而當歡樂過後,反帶給自己更加地空虛寂寞與不安。

  這些人,都只是知道片面的無常,或是對無常有所誤解,既然無常是生命的真相,對無常沒有正確的認識,就不會對生命有正確的了解;如此,必然存在許多現實與理想的衝突;而現實與理想的落差,就是生命苦的根源。所以正確地認識無常,是圓滿生命的開始。

  什麼是無常?常是永恆不變,無常就是凡事都會改變,眾生的心念有生住異滅,人有生老病死,世界有成住壞空。世間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,而心念在變,因緣在變,所以週遭事物也一直在變。在這變的當中,消極的人選擇逃避、放逸;而積極的人,卻在這無常幻化的境界中,藉著無常的道理,運用因緣法,積極地創造、建立善的緣起,改變自己的生命,並利用這短暫的生命自利利他,覺悟有情、啟發大眾的善根,使大眾遠離虛妄與痛苦,乃至契悟這念常住不滅的真心。

生滅身中有不生滅性-------如來藏。

  過去佛在世時,有一位國王名叫波斯匿,聽到佛說,人的生滅身中有不生滅性,心中十分疑惑,所以請佛開示,佛就問:「大王,你現在多大歲數了?」波斯匿王回答:「六十二歲了。」佛再問:「大王,你從出生至今,見過幾次恆河水?」王言:「見過兩次。我三歲時,母親帶我去拜耆婆天時看過一次,最近又看了一次。」佛又問:「大王,你三歲看恆河的心,和六十二歲看恆河的心是一個?還是兩個?」波斯匿王回答道:「我這念能見的心,當然是一個,從來沒有改變過。」佛陀就告訴波斯匿王:「會變的色身,並不是真正的自己;這個不會隨年紀改變的,才是你的真心,才是真正的自己。」

  念頭會來來去去,人也會漸漸衰老,外在環境一直在改變,但是我們能知的這念心,從來沒有變過,白天存在、晚上存在,生病時存在、老了還是存在,所以在這生滅身中有不生不滅性。如果我們能在生滅無常的境界中,體會到這念不隨因緣變化、不生不滅的心,就是我們的常住真心、我們的真生命,也就真正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,如此生命就是無窮盡的,人生就有無盡的希望。


阿含經云:觀色無常,受想行識亦復如是。

無常沙門慧濬法師,以簡單、扼要、現實具體,為您開示講解,無常真實義。連結如下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R-Heuguf_vg&t=4s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R_Y8WjPR06o&t=8s

2018年12月15日 星期六

六祖惠能云:不思善,不思惡,正與麼時,那個是明上座。


相信因果,深信因果。有因就有果,自作自受。善有善報,即三善道。惡有惡報,即三惡道。那無善無惡呢?
六祖惠能云:不思善,不思惡,正與麼時,那個是明上座

絕善惡之思想也,恢復本來面目

<傳心法要.下>:問:如何是出三界?師云:善惡都莫思量,當處便出三界。

佛法別無他事,戒貪瞋痴而已。

我喜歡的是貪,不喜歡的是瞋,貪瞋就是愚痴。即是無眀。


【此取六根門頭,頓悟圓湛不生滅妙明真心。】

  「此」是指《楞嚴經》,佛在這部經典裡面教阿難尊者,實際上教阿難也就是教我們大家,阿難不過是我們大眾裡面一個代表人物而已。教他在「六根門頭」,六根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意就是心裡的念頭,你就在這些地方去做功夫。「頓悟」,可見得它不是漸修,它不是按次第的,可以頓悟。如果你要是覺悟了,原來我們六根的作用就是真心本性在起作用。你說真如本性在哪裡?是什麼樣子?在眼叫見,在耳叫聞,在鼻叫嗅,在舌叫嘗,在身叫觸,在意叫知。換句話說,見聞覺知是真心本性的作用。哪個人不用?你迷了,它還是起作用。不過迷跟悟的差別在哪裡?的人起作用,是分別中的不分別的妙用,不落入價值取捨。的人落入分別中的分別,有價値取捨(貪瞋痴)。
偈曰---

色眼見色即染著,眾生眼濁難離色
見一切色不染著,功夫深沉如脫殼
不起憎愛無所見,無分別心真看破
於一切色起愛瞋,名有所見難割捨
有所見者眾生眼,俱縛凡夫陷愛愁
乃至諸根亦如是,妄念不生名超脫


六祖壇經以無住為本,無相為體,無念為宗
無常沙門慧濬法師,以簡單,扼要,現實具體,為您開示講解,何謂分別中的不分別,不落入價值取捨,修持的方法。
連結如下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meyhZCXPNAw&t=2s



2018年12月14日 星期五

不住不離,不住空,不住有,於中道第一義諦善於分別!

變化,變異這種情形,稱之為無常,所謂無常,就是不能永遠存在,會毀滅,會消失,都叫作無常。有情、無情、現象界皆同。心中念頭(喜、怒、哀、樂、哀、樂、憂、愁、嘆、苦)亦是如此。






空有不二以水中月為比喻,實為善喻。
佛者覺也,佛是大覺者,即眾生自已本有的見聞覺知。此覺性即佛性。
<傳心法要,上>:此靈覺性,無始以來,與虛空同壽。未曾生,未曾減,未曾有,未曾無,未曾穢,未曾淨,未曾喧,未曾寂,未曾少,未曾老,無方所,無內外,無數量,無形相,無色相,無音聲,不可覓,不可求,不可以智慧識,不可以言語求,不可以境物會,不可以功用到。諸佛菩薩,與一切蠢動含靈,同此大涅槃性。性即是心,心即是佛,佛即是法。
<頓悟入道要門.上>:問其心似何物?
答:其心不青不黃不赤不白,不長不短,不去不來,非垢非淨,不生不減,湛然常寂。此是本心形相也,亦是本身。本身者,即佛身也。
     如來藏眀眀是有但拿不出來,其體是空,而有妙用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<水中月>


無常沙門慧濬法師,,以簡單,扼要,現實具體為您開示解釋,無常水中月。連結如下: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R-Heuguf_vg&t=3s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R_Y8WjPR06o&t=1s

2018年12月12日 星期三

金剛經云: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進而了解中道第一義諦善於分別!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何其自性,本來清淨,
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

所謂清淨即是無住,無住即是清淨。佛性本體,即體清淨。
六祖壇經以無住為本,無相為體,無念為宗。
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何謂無所住而生其心?生何心?
由無住,進而解說中道第一義諦善於分別。
了解自性、無住、中道,究竟真義。
六祖惠能,因無所住而生其心,而開悟。學佛者不可不知,無住真正的意義。

無常沙門慧濬法師,以簡單,扼要現實俱體、為您解說開示,無住,中道真實義。連結如下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gX_DNGEvlKw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1kcbboR39uE







2018年12月10日 星期一

皈依自性三寶,佛、法、僧三寶的真諦,進而認識佛性、中道、清淨真實意義!


皈依自性三寶,佛、法、僧三寶的真諦,進而認識佛性、中道、清淨真實意義!

佛者覺也,佛是大覺者,即眾生自己本有的見聞覺和。此<覺>能見一切相,能聞一切聲,能知冷熱軟硬,能知一切酸甜苦辣。此見聞覺知,本同一性,此「覺性」即「佛性」,所以皈依佛,即皈依本有之覺性

法是什麼呢?法即是中道不偏。中道即佛性本體,佛性本體即中道,不偏即是戒定慧
我們舉眼睛的看,「見性」來作說眀:

      如果我們站在馬路旁邊,眼晴直視前方,頭部保持不動,很清楚看到各種車 輛來來去去,車子有來有去,但是「見性」卻不隨車輛之來去而變異,而此「見」不能論及眼晴,因為眼睛只是工具,不是「見」的本體。

      所以能見一切相,但不隨相之生滅變異即是中道。

      故說「見」不離一切相,即見之本體無離,「見」不隨相變異,即見之本體無住。無住無離,即見之本體。
我們再舉耳朵的聽,「聞性」作解說:
      「聞性」不必刻意造作很自然,即能聞四週一切聲音,但聲音有生有減,而「聞性」有聲畤聞聲,無聲時聞靜,有聲是動,無聲是靜,聞性能知動靜二相。動時非靜,靜時非動,動靜是生減變異,聞性非動非靜,非生非滅。

「見聞覺知」本同一性,即性中道,中道即法之根本。

僧是什麼?僧者清淨無染。所謂清淨即是無,無住即是清淨。佛性本體,即體清淨。如「聞性」非動非靜,即不住一切相,即不住有。「聞性」能知動靜二相,即不離一切相,不離一切相, 即不住空。

是故佛性本體皆不為空有所束縛。

今以水中月為譬喻,水中月,撈也撈不起來,趕也趧不走。眀明是有,但又是空
以此比喻中道,空有不二。不住有,不住空。不離不住

是故佛法僧三寶,體性同一,,即一體三寶,而此三寶,即眾生自性。若能了解皈依三寶的真諦,即能讓我們達到離苦得樂的目的。

無常沙門慧濬法師,以簡單,扼要,現實體,為您講解中道。法即中道不偏連結如下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Vz0WKx2lvyo&t=1772s




2018年12月9日 星期日

無常,平等不二在你我身上,無常二字不得不深刻認識!


人生無常,人人皆能朗朗上口,且完全適用在有情、無情、現象界。無常有下列幾個特點:
  1.遍一切處(普遍性)。
  2.最無情(自然性)。
  3.無商量的餘地(必然性)。
  4.平等。
所謂無常,就是不能永遠存在,會毀滅,會消失,都叫作無常。


所謂無常,就是相續不停的變化,如生必趨於滅,滅是呈現另外一種現象,當這種現象出現時即是生,生又不斷變化的趨於滅。我們把這種現象,叫作無常。有情的生老病死、無情的生住異滅、現象界的成住壞空,都在此無常法則之中!

因為一切相的無常,如春、夏、秋、冬,日出日落,雲飄落水,乃至人的生、老、病、死,物質的成、住、正、壤、空,這一切的變化,皆是自然的變化。
無常是從有的形相,所表現出來的。如果沒有一切的有,誰來表現無常。所謂的有就是六塵。

阿含經云:觀色無常,受想行識亦復如是。

我們心中思慮想念,憂愁嘆苦,也是無常。

無常沙門慧濬法師,以簡單,扼要,現實俱體,為您講解無常。連結如下: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R-Heuguf_vg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R_Y8WjPR06o






2018年12月7日 星期五

(心經)三藏十二部代表。照見五蔭皆空,重點中的重點,學佛者不可不知的基本認識!


(心經)三藏十二部代表。照見五蔭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有佛教信仰者,皆能朗朗上口,未能究竟了義者多。

頓悟入道要門云問:云何名見無所見

答:見一切色時,不起染著;
不染著者,不起愛憎心,即名見無所見也
若得見無所見時,即名佛眼,更無別眼。

若見一切色時起愛憎者,即名有所見;
有所見者,即是眾生眼,更無別眼;
作眾生眼乃至諸根亦復如是
偈曰---

色眼見色即染著,眾生眼濁難離色
見一切色不染著,功夫深沉如脫殼
不起憎愛無所見,無分別心真看破
於一切色起愛瞋,名有所見難割捨
有所見者眾生眼,俱縛凡夫陷愛愁

乃至諸根亦如是,妄念不生名超脫


無常沙門慧濬法師,以無常為核心,水中月為譬喻,簡單、扼要,現實俱體,為您講解(心經)照見五蔭皆空,度一切苦厄,真實義。連結如下: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pVq0SsAw7OU

2018年12月4日 星期二

開示悟入佛之知見,何謂法性、自性?學佛者不可不知的基本認識!!


六祖壇經云:諸佛世尊,唯以一大事因緣,出現於世。一大事者,佛之知見也。法華要解:佛知見者,徹了實相真如真見也。在法名一佛乘,在因名一大事,在果名一切種智,故日(諸佛因一大事故出興),為一佛乘故法,欲令眾生開佛知見,而究竟皆得一切種智。此真知見,生佛等有,本來清淨。唯人以妄塵所染,無眀所覆,而自迷失。

法華合論.三:佛不言以佛知見授之眾生,而言欲令眾生開佛知見,示佛知見,悟彿知見,入佛知見者,則知眾生本自有之,不從他以得之也。離不從他以得之,必籍善知識為之緣。以方便為開示,而使之悟入也。

一大事者,總言轉迷開悟

即"法華"所謂佛知見,"涅槃"所謂佛性,"無量壽經"所謂往生極樂也。
"法華"以佛知見為大事。  "涅槃"以佛性為大事。華嚴:以法界為大事。

六祖壇經云:世人外迷著相,內迷著空。若能於相離相,於空離空,即是內外不迷。若悟此法,一念心開,是為開佛知見。佛猶覺也,分為四門:開  覺知見、示  覺知見、悟  覺知見 、入  覺知見。若聞開示,便能悟入,即覺知見,本來真性而得出現。

心即是覺性(見、聞、覺、知本體),不是貪瞋癡妄想的心,是覺性的本體,心的本體,即是法身慧命,簡稱也是法性。

佛言:眾生無始以來,迷失本性。本性,即是色,心二法的法性。

常沙門慧濬法師,以無常為核心、水中月為譬喻。簡單,扼要,現實俱體,為您講解色、心二法的法性。
連結如下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pVq0SsAw7OU&t=4s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p1XyhI2vAts


拈花微笑與摩訶迦葉,學佛者不可不知的訊息!!!!


根據《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》中記載,在佛陀入滅以前,曾有娑婆世界方廣大梵王以千葉金光明大婆羅花供佛,並且向佛問法。佛陀一首拈起婆羅花,一邊望著大眾,微笑無語。會中八萬四千人天眾各各相對無言,沒有人知道佛陀的微笑究竟是什麼涵義,只有大迦葉尊者以一抹淡淡微笑回應佛陀。

佛陀對大眾宣說:
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實相無相,微妙法門,不立文字,教外別傳,矚摩訶迦葉。

無沙門慧濬法師,以摩訶迦葉尊者的法門,以無常為核心,水中月為譬喻,簡單扼要,俱體現實講解方式,帶您進入禪宗修行。語音連結如下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pVq0SsAw7OU&t=3s

2018年12月1日 星期六

壇經云:五八六七果因轉,但用名言無實性。學佛者不可不知的訊息!


六祖云:若於轉處不留情,繁興永處那伽定
轉就是會動,心不管有任何念頭,念頭都會轉動,而若於轉處不留情,即生滅既滅,寂滅現前。為何不留情?就是來時不拒絕,去時不要留,即使妄念要生起來,根本沒有機會讓它起來

因為有意思(留情)就是犯了貪瞋痴,即是起心動念,若無意思(不留情)即心無念,那就是那伽定。

無常沙門慧濬法師,以無常為核心,水中為譬喻。以簡單,扼要,現實俱體,為您解說,唯識基本認識。
連結如下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zry5jIp9-oU&t=42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