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2月10日 星期一
皈依自性三寶,佛、法、僧三寶的真諦,進而認識佛性、中道、清淨真實意義!
皈依自性三寶,佛、法、僧三寶的真諦,進而認識佛性、中道、清淨真實意義!
佛者覺也,佛是大覺者,即眾生自己本有的見聞覺和。此<覺>能見一切相,能聞一切聲,能知冷熱軟硬,能知一切酸甜苦辣。此見聞覺知,本同一性,此「覺性」即「佛性」,所以皈依佛,即皈依本有之覺性。
法是什麼呢?法即是中道不偏。中道即佛性本體,佛性本體即中道,不偏即是戒定慧。
我們舉眼睛的看,「見性」來作說眀:
如果我們站在馬路旁邊,眼晴直視前方,頭部保持不動,很清楚看到各種車 輛來來去去,車子有來有去,但是「見性」卻不隨車輛之來去而變異,而此「見」不能論及眼晴,因為眼睛只是工具,不是「見」的本體。
所以能見一切相,但不隨相之生滅變異即是中道。
故說「見」不離一切相,即見之本體無離,「見」不隨相變異,即見之本體無住。無住無離,即見之本體。
我們再舉耳朵的聽,「聞性」作解說:
「聞性」不必刻意造作很自然,即能聞四週一切聲音,但聲音有生有減,而「聞性」有聲畤聞聲,無聲時聞靜,有聲是動,無聲是靜,聞性能知動靜二相。動時非靜,靜時非動,動靜是生減變異,聞性非動非靜,非生非滅。
「見聞覺知」本同一性,即性中道,中道即法之根本。
僧是什麼?僧者清淨無染。所謂清淨即是無住,無住即是清淨。佛性本體,即體清淨。如「聞性」非動非靜,即不住一切相,即不住有。「聞性」能知動靜二相,即不離一切相,不離一切相, 即不住空。
是故佛性本體皆不為空有所束縛。
今以水中月為譬喻,水中月,撈也撈不起來,趕也趧不走。眀明是有,但又是空。
以此比喻中道,空有不二。不住有,不住空。不離不住。
是故佛法僧三寶,體性同一,,即一體三寶,而此三寶,即眾生自性。若能了解皈依三寶的真諦,即能讓我們達到離苦得樂的目的。
無常沙門慧濬法師,以簡單,扼要,現實體,為您講解中道。法即中道不偏。連結如下: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Vz0WKx2lvyo&t=1772s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-
在中國,由於佛教的傳入,許多成語都直接或間接受因果論影響而生。比如「自作自受」、「自作孽不可活」、「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」、「前因後果」、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」、「因果報應」、「報應不爽」、「在劫難逃」、「香火因緣」、「一面之緣」等。 了達因果皆是實相,名為深信。 明信因果是佛法...
-
六祖金剛般若經註自序:經是聖人之語,教人聞之,從凡悟聖,永息迷心。此一卷經,眾人性中本有,不見見者,但讀誦文字,若悟本心,始知此經,不在文字。若能明了自性,方信一切諸佛,從此經出。 又云:"金剛經"者,無相為宗,無住為體,妙有為用。自從道摩西來,為傳此經之...
-
六祖云:若於轉處不留情,繁興永處那伽定 。 轉就是會動,心不管有任何念頭,念頭都會轉動,而若於轉處不留情,即生滅既滅,寂滅現前。為何不留情?就是來時不拒絕,去時不要留,即使妄念要生起來,根本沒有機會讓它起來 因為有意思(留情)就是犯了貪瞋痴,即是起心動念,若無意思(不..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