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2月20日 星期四
生命的真相------無常。學習佛法不可不認真體悟!
變化、變異這種情形,稱之為無常,所謂無常,就是不能永遠存在,會毀滅,會消失,都叫作無常。
無常有幾個特點:
1.遍一切處。
2.最無情。
3.無商量餘地。
4.平等。
無常的曙光
文/見術法師
無常是生命的真相
佛陀時代,有一位婦女名叫喬達彌,她摯愛的兒子在出生幾天後就離開人世,痛失愛子的她十分悲傷,抱著兒子的屍體,到處找尋讓兒子復活的方法。其中,有人告訴喬達彌,有一位智者佛陀,或許有治療死亡的方法。於是她來到佛陀的住處,向佛陀訴說她心中的悲痛,佛陀告訴喬達彌:「只要妳能用從來沒有死過人的人家的火,點燃香,帶來見我,我便能幫助妳。」喬達彌心想:只是點個香,這很容易啊!就喜出望外地趕緊拿著香到城中,挨家挨戶的去尋找從來沒有死過人的人家的火。然而,每一家都告訴她:「我很願意幫助妳,為妳點燃香。但很抱歉!我家有死過人。」經過了一番地找尋,喬達彌終於了解「死亡是人生必經之路,無常是世間的真理」,而停止悲傷,出家修行,終而契入不生不滅的涅槃。
其實,不用等到死亡,無常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。意外是無常、生病是無常,觀察生命中來來去去的人、事、物,就會發現,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無非不是無常,而當我們執著一件事物時,會習慣性的誤以為這事物是常。生病時以為病不會好而意志消沉,歡樂時以為是常,而於歡樂消失時感到空虛寂寞,因為不知無常,而使生命充滿痛苦。
善用無常 改變人生
世間有人聽到無常,心中常常會閃過一絲的淒涼,好像一切事物終歸變壞,一切努力都是枉然,覺得死後一切都無,生命沒有價值,於是生活沒有重心,日子一天過一天,漫無目標。還有些人,當聽到無常,心想:既然凡事無常,歡樂稍縱即逝,何不趕快及時行樂?於是天天放縱自己於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五欲中,藉虛妄的歡樂,填補自己心中的空虛及不安,然而當歡樂過後,反帶給自己更加地空虛寂寞與不安。
這些人,都只是知道片面的無常,或是對無常有所誤解,既然無常是生命的真相,對無常沒有正確的認識,就不會對生命有正確的了解;如此,必然存在許多現實與理想的衝突;而現實與理想的落差,就是生命苦的根源。所以正確地認識無常,是圓滿生命的開始。
什麼是無常?常是永恆不變,無常就是凡事都會改變,眾生的心念有生住異滅,人有生老病死,世界有成住壞空。世間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,而心念在變,因緣在變,所以週遭事物也一直在變。在這變的當中,消極的人選擇逃避、放逸;而積極的人,卻在這無常幻化的境界中,藉著無常的道理,運用因緣法,積極地創造、建立善的緣起,改變自己的生命,並利用這短暫的生命自利利他,覺悟有情、啟發大眾的善根,使大眾遠離虛妄與痛苦,乃至契悟這念常住不滅的真心。
生滅身中有不生滅性-------如來藏。
過去佛在世時,有一位國王名叫波斯匿,聽到佛說,人的生滅身中有不生滅性,心中十分疑惑,所以請佛開示,佛就問:「大王,你現在多大歲數了?」波斯匿王回答:「六十二歲了。」佛再問:「大王,你從出生至今,見過幾次恆河水?」王言:「見過兩次。我三歲時,母親帶我去拜耆婆天時看過一次,最近又看了一次。」佛又問:「大王,你三歲看恆河的心,和六十二歲看恆河的心是一個?還是兩個?」波斯匿王回答道:「我這念能見的心,當然是一個,從來沒有改變過。」佛陀就告訴波斯匿王:「會變的色身,並不是真正的自己;這個不會隨年紀改變的,才是你的真心,才是真正的自己。」
念頭會來來去去,人也會漸漸衰老,外在環境一直在改變,但是我們能知的這念心,從來沒有變過,白天存在、晚上存在,生病時存在、老了還是存在,所以在這生滅身中有不生不滅性。如果我們能在生滅無常的境界中,體會到這念不隨因緣變化、不生不滅的心,就是我們的常住真心、我們的真生命,也就真正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,如此生命就是無窮盡的,人生就有無盡的希望。
阿含經云:觀色無常,受想行識亦復如是。
無常沙門慧濬法師,以簡單、扼要、現實具體,為您開示講解,無常真實義。連結如下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R-Heuguf_vg&t=4s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R_Y8WjPR06o&t=8s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-
在中國,由於佛教的傳入,許多成語都直接或間接受因果論影響而生。比如「自作自受」、「自作孽不可活」、「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」、「前因後果」、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」、「因果報應」、「報應不爽」、「在劫難逃」、「香火因緣」、「一面之緣」等。 了達因果皆是實相,名為深信。 明信因果是佛法...
-
六祖金剛般若經註自序:經是聖人之語,教人聞之,從凡悟聖,永息迷心。此一卷經,眾人性中本有,不見見者,但讀誦文字,若悟本心,始知此經,不在文字。若能明了自性,方信一切諸佛,從此經出。 又云:"金剛經"者,無相為宗,無住為體,妙有為用。自從道摩西來,為傳此經之...
-
六祖云:若於轉處不留情,繁興永處那伽定 。 轉就是會動,心不管有任何念頭,念頭都會轉動,而若於轉處不留情,即生滅既滅,寂滅現前。為何不留情?就是來時不拒絕,去時不要留,即使妄念要生起來,根本沒有機會讓它起來 因為有意思(留情)就是犯了貪瞋痴,即是起心動念,若無意思(不..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