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代學佛者尋思名詞術語、追尋其意義與原意其實很多的術語意義是相同。
空寂無生這個名詞、須借善知識的解釋與引導、使學佛法者更能体会經典的法義。免於迷惘之惱。
欲了解 空寂無生,須先了解 心 ,。始於心圓滿於心。自修自証。 空 寂無 生.以現代 術 語 解 釋即是"無心"對六塵無心(沒有價值判断、取捨---沒意見)。反之有價值、判断取捨---非無心。無心非如木頭、石頭一般、人們在生活上需要,促進社會進步、需要思考、不能混為一談及錯亂。
可叁考下列佛典之語:
華嚴經言:「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 造。」,十法界不離吾人當前這一念心,悟者為聖,迷者為凡,每起一念,即落一道法界境界
六祖壇經:
五祖謂惠能曰:「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。若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即名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。」
《維摩詰經》經典名句】若菩薩欲得淨土,當淨其心;隨其心淨,則佛土淨
《雜阿含經》中說:「心惱,故眾生惱;心淨,故眾生淨。」
《金剛經》裡講「應如是降伏其心」,便在強調心念的重要,不生起妄想。法界唯心,萬法唯識,因此可知淨土的顯現是與心識相應的。
大乘起信論》說:「心生種種法生,心滅種種法滅
《金剛經》說:「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生心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」
《金剛經》上須菩提問世尊:「善男子,善女人,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應云何住,云何降伏其心?」佛說:「應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」
《頓悟入道要門論》說:「無念者,一切處無心是,無一切境界,無餘思求是,對諸境色,永無起動,是即無念。」又日:得無念者,六根無染故,自然得入諸佛知見。
慧璿法師、以簡易語詞、講解 空寂無生 使學佛者免於迷惘之惑。
聆聽法帶連结如下:建議先聆聽 心法 法帶。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U0RLdz_IqBk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