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12月24日 星期二

透視 "六道輪迴圖"啓發深層心靈共鳴,學佛者不可不知的訊息!

在中國,由於佛教的傳入,許多成語都直接或間接受因果論影響而生。比如「自作自受」、「自作孽不可活」、「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」、「前因後果」、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」、「因果報應」、「報應不爽」、「在劫難逃」、「香火因緣」、「一面之緣」等。
了達因果皆是實相,名為深信。明信因果是佛法基本信念。一切事物均從因緣而生,有因必有果。

當我們種下了善因,不一定立即產生善報,只有等到緣份到了(因緣成熟)才能、也一定會得到善報的結果。反之,所作惡業,亦必於緣熟時始得惡果。因此經言:「假使經百劫,所作業不亡,因緣會遇時,果報還自受。」例如農民種植果樹作物等,如果能有合適的管理譬如施肥、除草、灌溉、剪除雜枝病枝等,隔年就會有相對豐碩的收穫;施肥、除草、灌溉、剪除雜枝病枝等對於作物的結成果實就是善因,相對豐碩的收穫就是善果。


善業爲善因,必收穫善果(善報、福報);惡業爲惡因,必收穫惡果(惡報、苦報)。惡業或因懺悔等善因緣,如樹木生長受阻,致使重業輕報,或不受業報;如果樹長成,已經是定業不可變易,必然受報,即所謂「定業不可消」。果實長出之前爲花,俗稱花報、現世報,是報應的迅即現前;而果實長成後,俗稱果報。----维基百科---





華嚴經言:「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 造。」,十法界不離吾人當前這一念心,悟者為聖,迷者為凡,每起一念,即落一道法界境界

善悪的本質來自意識心、意識心也就是無常心、善悪的本身就是輪迴。
意識心就是因、因是無常、呈現出來的果也是無常。

善因進入三善道、悪因導至三悪道。依舊在六道輪迴、每次輪迴實實在在"有"、下次輪迴時本次已成"空"。呈現空有不二的本質。即無常、中道、水中月。
六道輪迴更是一種自然現象、像白天與晚上應行、無法人為干擾。自然的變化、無情緒無心的運行,了解此現象即是一相三眛。相應此現象即是一行三眛。

善因、無悪因呢???????不執兩邊[善.悪 )不取善、不取悪、亦即不貪、不瞋,無憎愛、無善悪、貪瞋、愛因。即壇經云:不思善,不思惡,正與麼時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。恢復本來面目、盡本份而已

即因即果
因為因與果沒有間隔,是絕對的同時存在。因的當下即是果,果的當下即是因。因即是果,果即是因,無二無別,當下因果全部展現,沒有分秒的差別。明了了這一點自己的心就不會再求什麼,更不會再等什麼。因為一切皆不可得,更求不到,只是隨緣妙用。能妙用是果,果不離因,無因怎麼會有果呢?明白了因果同時,就不會再生什麼妄心等待。


本來無一物、何處惹塵埃。何其自性、本自清淨
本來無一物、何來貪、何來瞋、有貪有瞋即是愚痴、更是犯戒。與法性相應即是持戒、不與法性相應即是犯戒。更是無住為本、無相為体、無念為宗的本源。


無常沙門慧璿法師、以簡易文詞講解佛法.使現代学佛者免於迷惘之苦。
六道輪迴圖法帶連結如下:
  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Jpk93k9bB58



2019年12月23日 星期一

空寂無生 的原意與解釋、進而自修、自証,學佛者不可不知的訊息!

現代學佛者尋思名詞術語、追尋其意義與原意其實很多的術語意義是相同。

空寂無生這個名詞、須借善知識的解釋與引導、使學佛法者更能体会經典的法義。免於迷惘之惱。
欲了解 空寂無生,須先了解   心   ,。始於心圓滿於心。自修自証。    空 寂無 生.以現代   術  語   解 釋即是"無心"對六塵無心(沒有價值判断、取捨---沒意見)。反之有價值、判断取捨---非無心。無心非如木頭、石頭一般、人們在生活上需要,促進社會進步、需要思考、不能混為一談及錯亂。


   可叁考下列佛典之語:
華嚴經言:「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 造。」,十法界不離吾人當前這一念心,悟者為聖,迷者為凡,每起一念,即落一道法界境界

六祖壇經:
五祖謂惠能曰:「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。若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即名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。」
維摩詰經》經典名句】若菩薩欲得淨土,當淨其心;隨其心淨,則佛土淨

雜阿含經》中說:「心惱,故眾生惱;心淨,故眾生淨。」

《金剛經》裡講「應如是降伏其心」,便在強調心念的重要,不生起妄想。法界唯心,萬法唯識,因此可知淨土的顯現是與心識相應的。

大乘起信論》說:「心生種種法生,心滅種種法滅

金剛經》說:「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生心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」

《金剛經》上須菩提問世尊:「善男子,善女人,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應云何住,云何降伏其心?」佛說:「應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」

頓悟入道要門論》說:「無念者,一切處無心是,無一切境界,無餘思求是,對諸境色,永無起動,是即無念。」又日:得無念者,六根無染故,自然得入諸佛知見。

慧璿法師、以簡易語詞、講解  空寂無生  使學佛者免於迷惘之惑。

聆聽法帶連结如下:建議先聆聽  心法  法帶。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U0RLdz_IqBk






2018年12月20日 星期四

生命的真相------無常。學習佛法不可不認真體悟!


變化、變異這種情形,稱之為無常,所謂無常,就是不能永遠存在,會毀滅,會消失,都叫作無常。
無常有幾個特點:
1.遍一切處。
2.最無情。
3.無商量餘地。
4.平等。


無常的曙光
文/見術法師


無常是生命的真相

  佛陀時代,有一位婦女名叫喬達彌,她摯愛的兒子在出生幾天後就離開人世,痛失愛子的她十分悲傷,抱著兒子的屍體,到處找尋讓兒子復活的方法。其中,有人告訴喬達彌,有一位智者佛陀,或許有治療死亡的方法。於是她來到佛陀的住處,向佛陀訴說她心中的悲痛,佛陀告訴喬達彌:「只要妳能用從來沒有死過人的人家的火,點燃香,帶來見我,我便能幫助妳。」喬達彌心想:只是點個香,這很容易啊!就喜出望外地趕緊拿著香到城中,挨家挨戶的去尋找從來沒有死過人的人家的火。然而,每一家都告訴她:「我很願意幫助妳,為妳點燃香。但很抱歉!我家有死過人。」經過了一番地找尋,喬達彌終於了解「死亡是人生必經之路,無常是世間的真理」,而停止悲傷,出家修行,終而契入不生不滅的涅槃。

  其實,不用等到死亡,無常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。意外是無常、生病是無常,觀察生命中來來去去的人、事、物,就會發現,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無非不是無常,而當我們執著一件事物時,會習慣性的誤以為這事物是常。生病時以為病不會好而意志消沉,歡樂時以為是常,而於歡樂消失時感到空虛寂寞,因為不知無常,而使生命充滿痛苦。

善用無常 改變人生

  世間有人聽到無常,心中常常會閃過一絲的淒涼,好像一切事物終歸變壞,一切努力都是枉然,覺得死後一切都無,生命沒有價值,於是生活沒有重心,日子一天過一天,漫無目標。還有些人,當聽到無常,心想:既然凡事無常,歡樂稍縱即逝,何不趕快及時行樂?於是天天放縱自己於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五欲中,藉虛妄的歡樂,填補自己心中的空虛及不安,然而當歡樂過後,反帶給自己更加地空虛寂寞與不安。

  這些人,都只是知道片面的無常,或是對無常有所誤解,既然無常是生命的真相,對無常沒有正確的認識,就不會對生命有正確的了解;如此,必然存在許多現實與理想的衝突;而現實與理想的落差,就是生命苦的根源。所以正確地認識無常,是圓滿生命的開始。

  什麼是無常?常是永恆不變,無常就是凡事都會改變,眾生的心念有生住異滅,人有生老病死,世界有成住壞空。世間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,而心念在變,因緣在變,所以週遭事物也一直在變。在這變的當中,消極的人選擇逃避、放逸;而積極的人,卻在這無常幻化的境界中,藉著無常的道理,運用因緣法,積極地創造、建立善的緣起,改變自己的生命,並利用這短暫的生命自利利他,覺悟有情、啟發大眾的善根,使大眾遠離虛妄與痛苦,乃至契悟這念常住不滅的真心。

生滅身中有不生滅性-------如來藏。

  過去佛在世時,有一位國王名叫波斯匿,聽到佛說,人的生滅身中有不生滅性,心中十分疑惑,所以請佛開示,佛就問:「大王,你現在多大歲數了?」波斯匿王回答:「六十二歲了。」佛再問:「大王,你從出生至今,見過幾次恆河水?」王言:「見過兩次。我三歲時,母親帶我去拜耆婆天時看過一次,最近又看了一次。」佛又問:「大王,你三歲看恆河的心,和六十二歲看恆河的心是一個?還是兩個?」波斯匿王回答道:「我這念能見的心,當然是一個,從來沒有改變過。」佛陀就告訴波斯匿王:「會變的色身,並不是真正的自己;這個不會隨年紀改變的,才是你的真心,才是真正的自己。」

  念頭會來來去去,人也會漸漸衰老,外在環境一直在改變,但是我們能知的這念心,從來沒有變過,白天存在、晚上存在,生病時存在、老了還是存在,所以在這生滅身中有不生不滅性。如果我們能在生滅無常的境界中,體會到這念不隨因緣變化、不生不滅的心,就是我們的常住真心、我們的真生命,也就真正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,如此生命就是無窮盡的,人生就有無盡的希望。


阿含經云:觀色無常,受想行識亦復如是。

無常沙門慧濬法師,以簡單、扼要、現實具體,為您開示講解,無常真實義。連結如下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R-Heuguf_vg&t=4s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R_Y8WjPR06o&t=8s

2018年12月15日 星期六

六祖惠能云:不思善,不思惡,正與麼時,那個是明上座。


相信因果,深信因果。有因就有果,自作自受。善有善報,即三善道。惡有惡報,即三惡道。那無善無惡呢?
六祖惠能云:不思善,不思惡,正與麼時,那個是明上座

絕善惡之思想也,恢復本來面目

<傳心法要.下>:問:如何是出三界?師云:善惡都莫思量,當處便出三界。

佛法別無他事,戒貪瞋痴而已。

我喜歡的是貪,不喜歡的是瞋,貪瞋就是愚痴。即是無眀。


【此取六根門頭,頓悟圓湛不生滅妙明真心。】

  「此」是指《楞嚴經》,佛在這部經典裡面教阿難尊者,實際上教阿難也就是教我們大家,阿難不過是我們大眾裡面一個代表人物而已。教他在「六根門頭」,六根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意就是心裡的念頭,你就在這些地方去做功夫。「頓悟」,可見得它不是漸修,它不是按次第的,可以頓悟。如果你要是覺悟了,原來我們六根的作用就是真心本性在起作用。你說真如本性在哪裡?是什麼樣子?在眼叫見,在耳叫聞,在鼻叫嗅,在舌叫嘗,在身叫觸,在意叫知。換句話說,見聞覺知是真心本性的作用。哪個人不用?你迷了,它還是起作用。不過迷跟悟的差別在哪裡?的人起作用,是分別中的不分別的妙用,不落入價值取捨。的人落入分別中的分別,有價値取捨(貪瞋痴)。
偈曰---

色眼見色即染著,眾生眼濁難離色
見一切色不染著,功夫深沉如脫殼
不起憎愛無所見,無分別心真看破
於一切色起愛瞋,名有所見難割捨
有所見者眾生眼,俱縛凡夫陷愛愁
乃至諸根亦如是,妄念不生名超脫


六祖壇經以無住為本,無相為體,無念為宗
無常沙門慧濬法師,以簡單,扼要,現實具體,為您開示講解,何謂分別中的不分別,不落入價值取捨,修持的方法。
連結如下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meyhZCXPNAw&t=2s



2018年12月14日 星期五

不住不離,不住空,不住有,於中道第一義諦善於分別!

變化,變異這種情形,稱之為無常,所謂無常,就是不能永遠存在,會毀滅,會消失,都叫作無常。有情、無情、現象界皆同。心中念頭(喜、怒、哀、樂、哀、樂、憂、愁、嘆、苦)亦是如此。






空有不二以水中月為比喻,實為善喻。
佛者覺也,佛是大覺者,即眾生自已本有的見聞覺知。此覺性即佛性。
<傳心法要,上>:此靈覺性,無始以來,與虛空同壽。未曾生,未曾減,未曾有,未曾無,未曾穢,未曾淨,未曾喧,未曾寂,未曾少,未曾老,無方所,無內外,無數量,無形相,無色相,無音聲,不可覓,不可求,不可以智慧識,不可以言語求,不可以境物會,不可以功用到。諸佛菩薩,與一切蠢動含靈,同此大涅槃性。性即是心,心即是佛,佛即是法。
<頓悟入道要門.上>:問其心似何物?
答:其心不青不黃不赤不白,不長不短,不去不來,非垢非淨,不生不減,湛然常寂。此是本心形相也,亦是本身。本身者,即佛身也。
     如來藏眀眀是有但拿不出來,其體是空,而有妙用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<水中月>


無常沙門慧濬法師,,以簡單,扼要,現實具體為您開示解釋,無常水中月。連結如下: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R-Heuguf_vg&t=3s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R_Y8WjPR06o&t=1s

2018年12月12日 星期三

金剛經云: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進而了解中道第一義諦善於分別!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何其自性,本來清淨,
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

所謂清淨即是無住,無住即是清淨。佛性本體,即體清淨。
六祖壇經以無住為本,無相為體,無念為宗。
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何謂無所住而生其心?生何心?
由無住,進而解說中道第一義諦善於分別。
了解自性、無住、中道,究竟真義。
六祖惠能,因無所住而生其心,而開悟。學佛者不可不知,無住真正的意義。

無常沙門慧濬法師,以簡單,扼要現實俱體、為您解說開示,無住,中道真實義。連結如下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gX_DNGEvlKw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1kcbboR39uE







2018年12月10日 星期一

皈依自性三寶,佛、法、僧三寶的真諦,進而認識佛性、中道、清淨真實意義!


皈依自性三寶,佛、法、僧三寶的真諦,進而認識佛性、中道、清淨真實意義!

佛者覺也,佛是大覺者,即眾生自己本有的見聞覺和。此<覺>能見一切相,能聞一切聲,能知冷熱軟硬,能知一切酸甜苦辣。此見聞覺知,本同一性,此「覺性」即「佛性」,所以皈依佛,即皈依本有之覺性

法是什麼呢?法即是中道不偏。中道即佛性本體,佛性本體即中道,不偏即是戒定慧
我們舉眼睛的看,「見性」來作說眀:

      如果我們站在馬路旁邊,眼晴直視前方,頭部保持不動,很清楚看到各種車 輛來來去去,車子有來有去,但是「見性」卻不隨車輛之來去而變異,而此「見」不能論及眼晴,因為眼睛只是工具,不是「見」的本體。

      所以能見一切相,但不隨相之生滅變異即是中道。

      故說「見」不離一切相,即見之本體無離,「見」不隨相變異,即見之本體無住。無住無離,即見之本體。
我們再舉耳朵的聽,「聞性」作解說:
      「聞性」不必刻意造作很自然,即能聞四週一切聲音,但聲音有生有減,而「聞性」有聲畤聞聲,無聲時聞靜,有聲是動,無聲是靜,聞性能知動靜二相。動時非靜,靜時非動,動靜是生減變異,聞性非動非靜,非生非滅。

「見聞覺知」本同一性,即性中道,中道即法之根本。

僧是什麼?僧者清淨無染。所謂清淨即是無,無住即是清淨。佛性本體,即體清淨。如「聞性」非動非靜,即不住一切相,即不住有。「聞性」能知動靜二相,即不離一切相,不離一切相, 即不住空。

是故佛性本體皆不為空有所束縛。

今以水中月為譬喻,水中月,撈也撈不起來,趕也趧不走。眀明是有,但又是空
以此比喻中道,空有不二。不住有,不住空。不離不住

是故佛法僧三寶,體性同一,,即一體三寶,而此三寶,即眾生自性。若能了解皈依三寶的真諦,即能讓我們達到離苦得樂的目的。

無常沙門慧濬法師,以簡單,扼要,現實體,為您講解中道。法即中道不偏連結如下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Vz0WKx2lvyo&t=1772s